![图片[1]-视频编码是什么?AV1、VP9、H.264(AVC1)、H.265(HEVC) 到底有啥区别?-聆曦博客](https://www.aizzx.top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8/20250811042429571-20250811decode.jpg)
了解视频编码之前,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与计算机储存计算:
假设我们有一个1920*1080分辨率的视频,具体参数如下:
- 分辨率:1920×1080 像素(单帧图像的像素总数)
- 帧率:25 帧 / 秒(每秒包含的帧数)
- 时长:10 分钟 = 600 秒
- 颜色深度:8 bit / 通道(通常默认按 RGB 三通道 计算,即总色深为 8×3=24 bit / 像素)
计算此视频占用的储存空间:
- 单帧图像的像素总数
1920 × 1080 = 2,073,600 像素 - 单帧图像的数据量(bit)
总色深为 24 bit / 像素,因此单帧数据量 = 2,073,600 × 24 = 49,766,400 bit - 每秒视频的数据量(bit)
帧率 25 帧 / 秒,因此每秒数据量 = 49,766,400 × 25 = 1,244,160,000 bit - 总时长的数据量(bit)
时长 600 秒,因此总数据量 = 1,244,160,000 × 600 = 746,496,000,000 bit
单位换算(转换为常见可读储存单位)
- 1 Byte = 8 bit,1 MB = 1024 KB = 1024×1024 Byte
- 总数据量(Byte)= 746,496,000,000 ÷ 8 = 93,312,000,000 Byte
- 总数据量(MB)= 93,312,000,000 ÷ (1024×1024) ≈ 88,988 MB
- 总数据量(GB)= 88,988 ÷ 1024 ≈ 86.9 GB
通常情况下,我们保存一个1920*1080分辨率,25帧率,10分钟时长的视频需要的储存空间是:86.9GB(其中一帧都需要6MB左右),假设其他参数不变,换成3840*2160的分辨率,大概需要363.3GB的储存空间,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值。
正是因为未压缩的视频数据量极其庞大,远超存储和传输的实际需求,所以视频编码技术才应运而生,其核心目的就是在保证可接受画质的前提下,大幅缩减视频体积,让视频的存储、传输和播放成为可能。
为什么必须编码呢?
用上面的计算数据为例:
- 10 分钟的 1080P 未压缩视频(RGB 格式)约 86.9 GB,4K 则高达 363.3 GB;
- 若按此数据量,一部 2 小时的 4K 未压缩电影需要约 4.4 TB 存储空间,而传输时即使用 1000Mbps 的带宽,也需要近 10 小时才能传完,这在实际场景中完全不可行的。
那编码是如何工作的呢?
视频编码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实现压缩,主要包括两类冗余:
- 空间冗余:单帧图像中相邻像素的颜色、亮度往往相似(比如一片蓝色天空),编码会用更简洁的方式描述这些重复信息;
- 时间冗余:连续帧之间的画面变化通常较小(比如静止镜头中只有人物移动),编码会只记录帧与帧之间的差异,而非重复存储完整画面。
常见的编码标准(如 H.264/AVC、H.265/HEVC、AV1、VP9 等)会通过复杂算法优化这些过程,最终让视频体积缩减到未压缩状态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,同时尽可能保留画质。
未压缩的视频数据量是 “理论值”,而编码技术是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键,假设没有编码,高清视频的存储、在线播放、直播等场景都无法实现。编码的本质,就是在 “画质” 和 “体积” 之间找到平衡,让视频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和工作。
现在让我们一起对比一下常见的视频编码标准
AV1、VP9、H.264(AVC1)、H.265(HEVC)均为视频编码标准,它们在压缩效率、兼容性、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以下是具体对比:
- H.264(AVC1) • 发布时间:2003年 • 特点: ◦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编码标准,兼容性极强,几乎所有设备(电脑、手机、播放器、浏览器等)都支持。 ◦ 压缩效率中等,在同等画质下,码率高于新一代编码(如H.265、AV1)。 ◦ 编码/解码复杂度较低,对硬件性能要求不高。 • 应用场景:流媒体(如早期YouTube、在线课程)、监控录像、蓝光光盘、普通视频文件(MP4常见格式)等。 • 缺点:在4K/8K等高分辨率视频下,码率较高,带宽占用大。
- H.265(HEVC) • 发布时间:2013年 • 特点: ◦ 作为H.264的升级版,压缩效率提升约50%——相同画质下,码率仅为H.264的一半,尤其适合高清/超高清视频。 ◦ 支持更高分辨率(最高8K)和动态范围(HDR)。 ◦ 编码/解码复杂度高,对硬件性能要求高(早期需专用芯片支持)。 • 应用场景:4K流媒体(如Netflix、亚马逊Prime)、4K蓝光、高清监控等。 • 缺点: ◦ 专利授权复杂且费用高,限制了部分厂商(尤其是免费平台)的使用。 ◦ 兼容性不如H.264(老旧设备可能不支持)。
- VP9 • 发布时间:2013年(由Google主导开发) • 特点: ◦ 开源免费,无专利费用,与H.265压缩效率接近(略低于HEVC,但优于H.264)。 ◦ 谷歌生态支持良好(YouTube默认用VP9传输4K视频)。 ◦ 解码复杂度高于H.264,但低于H.265。 • 应用场景:YouTube 4K视频、谷歌相关产品(如Chrome浏览器)、部分流媒体平台。 • 缺点:兼容性不及H.264,部分老旧设备或软件不支持;编码效率略逊于H.265和AV1。
- AV1 • 发布时间:2018年(由AOMedia联盟开发,成员包括谷歌、苹果、亚马逊等) • 特点: ◦ 目前压缩效率最高的编码标准——比H.265再提升约30%,比H.264提升约50%-60%,同等画质下码率最低。 ◦ 开源免费,无专利费,解决了H.265的专利问题。 ◦ 支持8K、HDR等先进特性,未来扩展性强。 • 应用场景:新一代流媒体(如YouTube、Netflix试验性支持)、未来超高清视频传输、低带宽环境下的高清视频。 • 缺点: ◦ 编码/解码复杂度极高,对硬件性能要求苛刻(目前主要依赖高端CPU/GPU或专用芯片)。 ◦ 兼容性仍在提升中(部分设备和软件尚未支持)。
核心对比总结
标准 | 压缩效率 | 专利费用 | 兼容性 | 硬件要求 | 典型应用 |
H.264(AVC1) | 低 | 较低 | 极高 | 低 | 广泛(各种媒体) |
H.265(HEVC) | 中 | 高、复杂 | 较好 | 中高 | 4K、蓝光、HDR |
VP9 | 中高 | 开源免费 | 一般 | 中 | YouTube、Google |
AV1 | 极高 | 开源免费 | 差 | 极高 | 未来、B站 |
选择建议:
- 追求兼容性和低成本:选H.264。
- 需平衡画质与带宽(4K)且能接受专利费:选H.265。
- 免费且依赖谷歌生态:选VP9。
- 未来-proof(8K、低带宽)且能接受高硬件成本:选AV1(逐步普及中)。
目前,VP9 与 AV1 的编码支持在硬件和软件层面仍不够普及。以 NVIDIA 显卡为例,30 系列及以下型号虽支持 AV1 硬件解码,但均不支持 AV1 编码;若依赖 CPU 进行 AV1 软编码,速度又会非常慢。
后续我会专门整理一份清单,详细说明 NVIDIA、AMD、Intel 的独立显卡及核显中,哪些型号支持 AV1 和 VP9 的硬件编码与解码。届时大家可对照清单,快速了解自身设备的支持情况。
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大家可以对于视频编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。
暂无评论内容